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11-2025)
项目地点:
广东省韶关市
编制时间:
2011-11-30
委托单位:
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
获奖情况:
2014年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杯”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、第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、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
扫一扫,关注我们
2. 借助GIS辅助,运用视线安全格局理论构筑景观系统
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,进行地形、景观视线和可视域等分析,确定规划范围内的景观视觉敏感区域。通过保护景观视觉质量较高的地区,控制影响景观视觉的区域,组织景观视域格局,为构筑景观系统提供科学依据。
3. 保护与开发并重,倡导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
规划首次提出风景区“生态扩张模型”,对三个大型生态核(约占风景区总面积五分之一)进行绝对保护(禁止开发区),通过生态扩张推动整个风景区的生态恢复,并在外围设置限制利用区,禁止服务设施进入。
注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,采用“区内游区外住”的服务设施布局,服务基地(南北入口)、服务中心(除夏富外)和休闲度假设施均布局在风景区以外的区域,以利于保护风景区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态。
增加《风景资源保护利用规划》等章节,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风景区规划中,并规划开展游览、观赏、科考、探险、垂钓、生态农业等旅游活动,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旅游活动,实现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。
4. 重视公众参与,关注公众意见
在不同规划阶段多次吸纳公众意见,自始至终将公众参与作为重要的规划环节。规划初期进行了两次共700多名游客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,在风景区内、韶关市和珠江三角洲进行了1000多名居民问卷调查,了解旅游需求、市场结构和游客的游赏体验,特别重视原住居民的诉求,为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。规划中后期通过网络、问卷等形式吸纳公众对风景区规划的意见和建议,拓宽规划思路,增强规划可操作性。